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3-09-12浏览次数:10






校 长 工 作 报 告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


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















2023423




校长工作报告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五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

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代表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2年行政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学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统筹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了六届四次教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持续推进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建设。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推进巡视“回头看”整改

切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心入脑。学校制定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1+5+X”实施方案,组织分级分层分类专题理论学习,形成班子成员领学、二级单位结合业务深学、基层党支部细学、党员品学、师生群众活学的“五位一体”学习体系,推动学习走向深入、取得实效。

长效落实巡视“回头看”整改措施。在学校党委领导下,坚持“四个结合”“五个狠抓”贯穿整改全程,运用“五步整改法”,实施“挂图作战”,深入推进整改落实,完成250条整改措施,注重长效机制的建设,促进整改成果的转化。

(二)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守护师生健康防线

大力宣传疫情防控举措。加强宣传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教育系统防控举措;通过全媒体精准发布权威信息,准确解读和发布学校相关防疫工作措施和安排;总结宣传疫情防控工作中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和优秀典型,讲好“大上海保卫战”中的感人故事、暖心故事,展示广大师生同心抗“疫”的精神风貌。

落实落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坚持师生为本、生命至上,抓细抓实疫情防控举措。设立3个领导专班,全体校领导班子成员带头长期驻守3个校区,优化设置11个工作专班;按照2%标准完成隔离房源建设,全力做好物资保障、核酸检测、生活服务等工作,积极联动属地资源,确保了广大师生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高效保障在线教育教学秩序。坚持疫情防控和教育教学“两手抓、两不误”,开设线上课程3203门次、授课教师1289人、在线学习学生160854人次。坚持每日在线“导”“督”,持续提升在线教学质量。学校依托泛雅网络学习空间及自主研发的iClass 智能教学平台,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创新应用,荣获教育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我校“基于网络学习空间创新应用的智能化教学质量评价实践”项目获评2022年度上海教育评价改革优秀案例”。

深入开展学生心理疏导工作。发挥思政工作优势,深入开展学生思想状况摸排,细致把握学生需求,以真心换真情,做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工作。加强对的学生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和学习生活指导。

接诉即办精准回应师生诉求。设立“程园小二”平台,畅通师生诉求的表达渠道,及时回应师生关切,解决师生员工的“急难愁盼”问题。疫情封控期间,服务师生取药、安排跨校区送餐、组织学生返乡车辆、为全校师生员工发放“暖心礼包”等,落实了对困难学生、基础疾病人员、高龄离退休人员等人群的关心关爱举措。

(三)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5G+马院建设和课程思政建设,设立思政课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专项。获评上海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2项,含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1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课程思政教学团队8个。首届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展示活动,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五育并举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践行OBE教学理念,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成立通识教育中心,拓展学生视野,优化艺术教育工作机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政校合作加强联动,探索劳动教育新路径,丰富劳动教育资源和平台,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以认证为抓手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制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指导意见》,有序推进一流专业建设。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市级以上一流专业占比达50.8%。推荐申报新专业2个,撤销专业1个,进一步优化了专业布局。车辆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轨道交通信号通过德国ASIIN认证,交通管理、飞行器制造工程通过美国AABI认证。

围绕质量目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获上海市教学成果奖17 项,其中,本科教育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7项; 研究生教育二等奖1项;职业教育二等奖3项。获奖总数在全市应用技术型高校中位列第一。修订督导管理条例,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体系,2022年度共计听课978门次。组织开展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准备工作。加强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上一年度硕士论文抽检合格率100%

统筹建设学生实践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继续深化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积极搭建校内外创新创业平台,成功获批上海市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2022年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45项,省市级奖项853项;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396项;研电赛65支队伍获奖,其中总决赛获奖4项,连续第四年获全国优秀组织奖;组织204支队伍参与全国数学建模大赛。

不断完善学生就业服务工作体系。2022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96.44%,比上海市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高2.79%,比应用技术型高校平均毕业去向落实率高1.14%,继续在全市同类高校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1795名毕业生被高质量引导企业录用,760名毕业生成功深造,4528名毕业生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五届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事迹;获批教育部第一期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5个;再次获评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A级站,受到人民日报、央视新闻、光明日报等媒体报道20次。

(四)深入推进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构筑学科高质量发展格局。制定了学校“2+1”博士点学科申报方案,进一步凝练机械工程、工商管理和交通运输三个申报学科的特色优势。获批光学工程、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艺术专硕对应调整为设计专硕学位点,优化了学科门类布局,专硕比例从23.1%增加到46.7%。化学学科新晋ESI全球排名前1%。立项建设“机械工程”等10个学科组织体系,成立药物制剂智能装备研制团队等8个跨学科创新团队,促进我校优势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发展。机械工程、艺术设计等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新突破。

新增标志性科研成果及平台。2022,全校科研经费到款12590.73万元。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项,在市属高校中排名第5;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项,其中首次获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增获批3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开创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新局面。改革横向经费管理制度,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新增横向科研项目332项,合同总金额10074.43万元,同比增幅6.6%。合同项目经费到款总额8642.97万元,同比增长7.8%。其中,合同金额100万以上项目30项,同比增长76.5%。融合科技项目签订合同金额达3015万元,到款金额476.65万元。依托《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识产权管理办法》,试点开展专利申请前评估工作,加强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知识产权质量和结构进一步优化。

(五)人才引育工作持续发力,高水平师资队伍结构优化

 “师德第一标准”贯穿教师发展管理全过程。注重典型示范引领,着力从选“人”、评“课”、凝练工作案例三方面,打造师德建设工作示范库。强化师德日常监督,持续开展覆盖全员的年度师德考核工作。工作案例《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做实师德考核》入选教委首批新时代上海学校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专业技术职务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专业技术职务改革推出新举措,百名教职工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通过名额统筹、增设教学为主型系列教师等改革措施,有效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为学校发展提供新动能。

高层次人才的归队工作初见成效。引进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新增入选国家海外优青1名、东方学者2名、曙光学者1名、海外领军1人。促进国家级团队与学院的融合,加快高层次人才落地生根和带动作用的发挥。

(六)聚焦特色优势,国际化发展取得标志性突破

成功获批学校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意设计学院获得教育部正式批准,实现了我校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突破。作为国内第一所艺术类中韩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意设计学院将积极服务上海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建设世界一流“设计之都”。

不断扩大全球合作朋友圈。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克服疫情影响,新增国际合作伙伴9个,新签或续签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议17项。立项建设校级国际科研平台2个,举办经市教委和市外办审批备案的国际会议6个。引进外国专家团队2个,高端外国专家29名,其中教授占76%;首次获批市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国家级高端外国专家项目1项。

持续强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要素。继续探索学生海外学习交流“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组织 “学生国(境)外学习交流项目宣传周”活动。实施了线上课程项目5项,新增国际线上项目3项,115名学生参加了本科双学位等各类长短期线上项目。以马来西亚为突破口,试点开展学生反向“2+2”双学位项目、非学历人才培养、汉语语言项目、共建工程师基地等合作。推进“留学工程大”品牌建设,培育建设5个全英语授课专业。积极推动国际中文教育工作发展,以HSK考点建设和国际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工作为契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七)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探索合作新模式

探索构建具有工程大特色的合作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产业优势,进一步落实《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教育新方案》,探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模式,建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产教融合教材。5G+人工智能产业学院”获批市级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并推荐参评2022年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推荐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认定校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新增校级微专业建设项目8项,首批立项校级产教融合教材建设项目58项,建立产学合作教育基地36家、产学合作教育示范基地24

全方位推进校地、校企合作大力开展产教融合,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服务上海“五个中心” “四大品牌”建设,与松江区人民政府、静安区人民政府、金山区人民政府、浙江省台州市人民政府开展产学合作交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与上海外高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临港新片区跨境数科有限公司、喀什大学、建设银行、中高教(北京)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与上海市工商联、卡尔蔡司光学(中国)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单位开展产学合作交流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深化了合作关系。

集聚资源打造中德产学研用合作创新平台。成立中德产教融合发展研究院,获批“中德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示范基地”。联合教育部相关职能部门、德国高校和行业协会等,探索高水平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促进国际资源、科技、资本的深度融合。

(八)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强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

推进规划全过程管理。编制“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表,根据“高度重视,加强协同”“明确分工,落实权责”“解读任务,稳步推进”“细化指标,体现水平”的基本原则,将9个主要任务、42个主要举措和55个核心指标分解到五年,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保障“十四五”目标全面实现。

全面加强学校法治化工作。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启动新一轮高等学校章程修订工作的通知》和上海市教委的相关要求开展章程修订工作。通过强调领导与协同、广泛征求意见、加强专家论证和合法性审查,使新修订的章程更好地体现了我校办学特色,修订内容更加科学,规定更加明确,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上级工作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规范和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完成上海市高等学校法治工作测评,建立了法治工作联络员队伍,夯实依法治校工作基础。

提升资金资产使用效益。获取上级捐赠配比资金105万元;通过校友会、基金会等募集各类捐赠价值约450万元。加强固定资产和房产管理,深化采购管理制度体系建设,通过标准化流程建设加强采购风险防控。完成学校整体层面和六大业务层面的内控风险评估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完善内控体系建设打好基础。开展各类审计项目277项,审计总金额约26.23亿元,加强巡审联动和审计整改工作。

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松江校区风雨操场工程成为市属高校“十四五”期间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工程。松江校区三期工程正式进入立项审批流程。聚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服务育人实践探索,新建80个充电点位的太阳能光伏车棚,扩大绿色能源应用场景,创建“上海市绿色学校”。加强公共卫生规范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事件处置能力。

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新增 “一网通办”流程建设16个、优化流程10个。获批经信委信息化建设项目5项,完成信息系统建设13个,验收项目12个。有序推进“学工一体化系统”、“数字图书馆系统”等项目建设。推进和实施包括一卡通、风雨操场、电子认证服务等7项内容的银校通二期项目建设,夯实学校信息化建设基础。

做好民生实事工程。完成增加电动汽车充电桩工程等6项实事工程,更新宿舍区域内的老化热水器320台、开水器45台,修缮辅导员寝室13间。保持教职工人均绩效稳步增长态势。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团结一心,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疫情防控和学校事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向全体学生和海内外校友,向广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新形势下,我们也须看到学校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学校的发展与一流的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建设目标还存在差距:一是人才培养方面,Co-op2.0版本的推进还不够全面深入,示范效应尚未发挥,工程大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二是学科建设方面,特色优势有待进一步凝练和发掘,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体制机制尚未有效建立。三是科学研究方面,广大科研人员的活力激发还不够,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松绑。四是国际交流方面,国际交流伙伴选择要更加符合学校应用型高校的定位和特色,师生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五是办学资源方面,开源节流的举措还不够有力,效果还不够明显。六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学校一些运行和管理方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大学的办学规律,以师生为本的理念还未充分贯彻落实。我们将直面问题,准确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不负时代使命的责任感,推进学校教育事业新的跨越。


二、2023年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是学校迎接第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之年,也是学校申报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冲刺之年。

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校行政将以服务科教兴国战略为己任,以服务国家和上海城市发展需求为目标,围绕凝聚改革共识,提升治理效能,勠力同心推动学习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办学定位、彰显办学特色,加快构建学校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以博士学位单位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全力以赴做好申博冲刺工作。深刻认识申博工作对学校发展和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意义,科学分析申博工作面临的态势,全面准确把握政策要求、精益求精打磨申报材料,克服疲劳厌战情绪,举全校之力推进博士点授权单位及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2+1”博士点建设冲刺工作。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强专家咨询工作,扩大学校、学科影响力,持续凝练学科方向,重点突出特色和竞争力,锻造比较优势,力争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与学科点,推动学校发展进入新阶段。

动态调整优化学位点布局。优化现有硕士点结构,拓宽学术型硕士学位点门类,增加专业学位硕士点类别,推动研究生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做好能源动力、金融、应用统计、翻译、生物与医药等5个专硕点以及管理科学与工程、纳米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等3个学硕点申报工作。建立校院两级评估与建设组织机构,实施学位授权点自评和学校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不断提升学位点建设水平

规划牵引加强学科顶层设计。瞄准国际学科前沿和国家、区域、行业重大需求,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编制《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长期学科战略规划》《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中长期学科战略规划实施方案》加强学科组织体系建设,优化学科组织模式,引导学科交叉融合。综合运用各类学科评价结果,补短板、强弱项、凝特色,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打造优势特色学科。

二、坚守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应用型高校特色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围绕市级示范校建设工作,巩固改革成果,不断优化学校、院系、师生“三线联动”工作体系,激活“校际、区校、校社、校企、家校”五大联动模块,坚持“开门办思政”“社会大师资”,建立“三圈三全十育人”的长效机制。发挥“大思政”辐射作用。以大思政课改革为抓手,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改革中,着力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水平,持续加强“交通中国”等品牌课程建设,培育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升级完善“易班”平台建设,发挥理论课堂、网络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综合效用。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落实落细《加强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方案,利用5GICLASS技术平台,在学院、学科、课程建设方面形成合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马克思主义学院。

完成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任务。深入领会审核评估的新理念,准确把握自评自建工作的新要求,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对照审核评估指标内涵要求,聚焦审核重点,开展自查自纠和自评自建。完善持续改进的评建机制,做到精细化迎评、正常态迎评、平常心迎评。以此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为起点,结合学校实际建设具有工程大特色的质量文化

探索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贯彻落实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的新要求,与政府、大型头部企业、兄弟高校、行业协会等多条线、全方位深化合作,加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的互动。与松江区深入合作、先行先试,探索高校与政府全面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改革产学合作教育体系,深化Co-op2.0模式,加强中德产教融合研究院建设,持续开展产教融合系列教材建设,深入推进微专业项目建设,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和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明确合作教育工作质量标准,制定合作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完善双创工作体制机制,形成面向全校范围、服务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工作合力。拓展双创实践内涵,积极引入科技园和校友的创业企业和专家库等资源,构建创新到创业的全链模式。探索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做好高技校、高职学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分类培养为核心,深化研究生教育模式改革,提升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推动系统性综合改革,激发办学治校新活力

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保持战略定力加强改革措施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对照“十四五”任务分解表,将各项重点发展任务进行指标分解并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适时做好中期调整,确保“十四五”各项任务高质量完成。持续推进高地大项目,围绕高水平地方大学培育项目二期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以章程修订为契机,进一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学校发展。完成学校行政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工作,以师生为本,一体化推进制度、机制、流程的梳理,推动行政业务的规范化,为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充分发挥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坚持守正出新,凝练特点、特色和特长,打造核心优势和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梳理学校“三特”。

大力发挥科研政策激励作用。在现有横向科研激励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突破,出台切实能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的效率、效能和效果的政策,形成具有工程大特色的科研激励体制机制创新成果。大力支持成果转移转化,建立专兼职结合的科教专员队伍,搭建密切联系企业的常态化渠道,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扎实做好现有科研基地平台建设,注重过程管理,努力拓展新平台。

充分挖掘“开源”工作潜力。坚持解放思想,拓展社会服务渠道,提升筹资能力,依托大学科技园、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MBAMPA中心、上海高级职业培训中心、校友会、基金会等平台,切实提升开源节流工作成效。国家大学科技园在政策上先行先试、大胆突破,加强与属地政府的联动,做强做大长宁园区,精耕细作松江园区,积极建设静安园区,努力打造师生员工创新创业的发源地、服务社会的桥头堡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同时形成示范效应,将改革成果辐射到其他社会服务领域。

 “引育用”全链条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拓展引才渠道,优化引才政策,大力引进海外人才,计划引进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不少于2人,省部级人才不少于5人,高端外国专家15名。更好地发挥高端人才的作用,落实二级学院在高层次人才管理服务中的主体责任,将学院打造成各级各类人才的交流、合作、互助、成长的学术共同体。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严格落实引进人才的绩效考核。进一步优化职称晋升、岗位晋级口径及制度,让各领域、各类型人才都能找到适合的上升途径和发展空间。开展企业编制用工试点,制定企业编制薪酬发放规则,探索职员职级制改革。大力加强外聘教师队伍建设,吸引企业导师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

多措并举升级国际化战略。开拓高水平国际合作伙伴,加快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国际合作联合会等德国高校和机构的合作进程,推进驻海外联络办公室建设,举办首届“全球合作伙伴周”活动,推进我校与马来西亚高校开展反向“2+2”双学位联合培养合作,继续实施外国专家计划,努力扩大海外学习交流学生规模,促进国际合作不断提质增效。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申报、可行性论证工作。加快全英文授课课程体系建设,继续支持建设5个全英语授课专业和超过60门精品全英语授课课程,努力扩大国际学生规模,做强“留学工程大”品牌。稳步落实HSK考点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认证。

四、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办学条件保障

精准科学提升资源配置效能。巡审结合、加强内控,防范资金风险和其他相关风险。加强预决算管理,推动预决算管理提质增效,提升预算执行均衡性。修订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固定资产公物仓和资产共享调剂平台,深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机制,加快探索公用房有偿使用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益。贯彻落实内审制度,推动审计全覆盖监督,将内部审计评价结果纳入学校考核体系。加快推进数字化治理,加快智慧校园信息化建设,重塑、优化、升级工作流程,切实解决重复填表、重复提交材料等问题。加强学校运行管理与学科专业发展的深度融合,将校园打造为师生创新创业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平台阵地。落实上级校园开放相关要求,积极谋划相关管理机制措施。挖掘校友资源,做好校友服务,完善校友基础信息库。

聚焦瓶颈突破基础办学条件短板。大力推动基本建设,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投入使用,风雨操场工程竣工验收,松江校区三期工程完成立项批复。 “图文信息中心维修工程”“教学楼维修工程(第一批)”完成修缮、交付使用,实施长宁校区综合改造工程(一期),完成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研究生教育大楼的维修工作。多策并用挖潜学生宿舍资源。围绕节水节电、节粮爱粮、垃圾分类等工作,建设节能低碳绿色校园。强化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围绕医疗服务信息化和师生健康宣教体系等工作,推进公共卫生规范管理,提高突发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建设智慧图书馆,数字档案馆建设,更好服务广大师生员工。

守住底线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统筹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认真落实“乙类乙管”下疫情防控各项举措,围绕“保健康、防重症”要求,最大程度保障师生身体健康和教学秩序正常。全面评估、准确辨识实验室安全风险,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要素,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标准体系。推动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线上线下大学生安全教育有机融合,拓宽安全教育渠道。守牢安全生产工作底线,完善校园人防、技防措施,演练并持续优化各类应急预案,有力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检测体系,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主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做好学生伙食“保供稳价”工作。

用心用情切实加强民生服务保障。继续做好2023年度实事工程项目,增强师生获得感、幸福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全面促进就业教育、就业引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健全就业服务支持体系,推动就业岗位扩容增效,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打造“一站式”学生社区中心,充分发挥社区育人功能。健全信访工作体系,加强基层调研,切实解决师生“急难盼愁”,将信访工作打造成汇民意、解民情、聚共识的平台,助推学校发展


各位代表: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使命,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着力攻坚克难,敢作敢为,将疫情耽误的时间赶回来,把握历史机遇,不断推动学校办学水平上台阶,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四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为早日建成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