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校长工作报告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2-06-30浏览次数:10






校 长 工 作 报 告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


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















2022629




校长工作报告

 ——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六届四次教代会暨工代会上

党委副书记、校长俞涛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请各位代表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1年行政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全部工作的鲜明主题,坚决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建设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较好完成了六届三次教代会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理论武装,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坚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开展21次中心组学习,重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汇编《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材料》23。党校全年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2,700余人次。

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学校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坚持例会制度,召开工作会议18次,下发《工作提示》21期,《党史学习教育工作简报》12期。制定“1+5+X”实施方案,构建“五位一体”学习教育体系,形成任务清单,制定进度表,实施数据日报、“挂图作战”,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汇编《党史百年周周学学习材料》40期。

积极开展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制定“1+5”实施方案,开展“七个一”系列、35项大型活动。全校团支部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主题团日、团组织生活会等3,000多场,暑期社会实践知行百年项目立项105项。

(二)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要求,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坚决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优化“两案十制”疫情防控方案,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防控体系及责任体系召开6次领导小组会议、9次工作小组会议,按要求每日摸排师生员工简况状况,推动各项工作无死角、无盲区、全覆盖坚持把全校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首位,做好应急状态下疫情防控闭环管理。

新冠疫苗接种有力有序。通过设立临时疫苗接种点、专车接送等措施提升服务效率,全力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为师生健康保驾护航。全年学生接种疫苗93.54%教职工接种疫苗84.88%全校师生接种疫苗比例达到92.63%。学生接种加强针7,906人,教师接种加强针995人。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三全四协同十育人”,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重点课程、重点学科的建设意见,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建设。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加强课程思政金课建设。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建设工作,2门课程报送上海市评选。

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坚持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车辆工程等5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市一流本科课程20门、市重点课程20门。(2022年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市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3个。)车辆工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通过ASIIN无条件6年有效期认证AACSB商学院认证有序推进。首次获批教育部新文科项1项。获批市首批现代产业学院1个。加强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制度建设,形成培养过程常态化反馈机制,校督导专家听课共计102节次。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学校在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98位,较前一年提升10位。在BII类及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124项,省市级奖项962项。其中,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全国铜奖4项;在中国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2金、1银,上海市高校中排名第一;首次参加NCDA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获全国一等奖;首次在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优秀作品展中获全国一等奖7项;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大赛、材料热处理创新创业赛中获全国一等奖。在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全国奖2项,上海市奖97项,学校连续三年获得全国优秀组织奖;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42项,获奖总数位列全国第六位。此外,学校通过承办赛事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先后承办了机创赛、NCDA、米兰设计周、化工设计大赛、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汇创青春”系列赛等多场市级赛事。

提高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学生整体毕业去向落实率达到97.66%,继续位于全市同类高校前列。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升,1,280名毕业生被高质量引导企业录用,507名毕业生在500强企业成功就业;614名毕业生成功深造,191名毕业生考入双一流高校,85名毕业生考入QS100境外高校,10名毕业生投身国家级基层项目。学校入选首届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首次入选全国第四届大学生就业创业人物典型事迹,再次获评上海市高校创业指导站A级站,学生马铭孜获评2021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四)深入推进学科建设,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加强优势学科建设制定申博学科战略,加强机械工程与工商管理为申报学科、交通运输(专博) 为培育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硕士学位点布局,新增机械等5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光学工程、药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上海市审核通过,待教育部批准。组织开展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学两个高峰学科第二阶段总结评价工作。编制 “高地大项目”学科群建设方案,重点支持机械工程等4个学科及5个学科平台建设。ESI学科建设取得新进展,工程学(2020年)、材料科学(2021年)、化学(2022年)学科居于ESI全球前1%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学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2021年学校共获批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分别是:由侯惠民院士和杨宝峰院士领衔建设的上海药物制剂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市数据智能技术及其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大型构件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上海市心脑血管非编码RNA成药性前沿科学研究基地(培育)。同时,2021年底申报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业设计中心、上海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设计与验证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上海市激光智能制造及质量检测专业技术服务平台也于2022年上半年获批,至此学校已有2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持续提升科研及服务水平。国家级科研项目再上新台阶。2021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7项,项目总经费达到1,168万元,其中面上项目11项,创历史新高,首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项,居市属工科高校第一名,首次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新增横向科研项目共462项,合同总金额1.08亿元,立项合同金额创历史新高。其中,合同金额100万以上项目共20项。高水平论文发表数稳步增长,以第一单位发表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新增13篇;SCI检索论文亦出现高速增长态势,年度收录论文578篇。

(五)深化“人才强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机制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优化职工考核及奖惩机制,构建多维度师德监督体系。加强职称评审、各类评优评先、人才计划申报、优秀教材申报等各类工作中的师德师风审核,切实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开展师德专题教育,举行新进教师师德专题培训班。入选市教育系统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1名教师获市五一劳动奖章。

强化职称评聘综合改革。修订《教师职务和其他专技职务聘任实施办法》《党务工作人员专技职务评聘实施办法》《学生思政教育教师专技职务评聘实施办法》系列制度。校内各系列晋升正高8名,副高27名,新进高职称认定(晋升)正高6名,副高14名;校内晋级三级岗位6名,五级、六级岗位49名,八级及以下岗位90名;晋升中级专技职务37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13名;完成77名新进教职工职务认定。

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引培并举,引进“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名;培养新增海外优青1名,市领军人才1名,市国际蓄水池人才和市优秀学术带头人各2名,专任教师博士率达到60%。目前,学校拥有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130余人。

(六)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稳步提高国际化办学水平

深化高层次对外合作。开展线上、线下外事活动27场,与12个国家或地区的18个高校或机构新签续签国际合作与交流协议24项。完成中美、中韩五个本科项目的教育部评估;组织中瑞高职合作办学项目、中法非学历教育项目参加上海市中外合作办学到期评估;完成中瑞合作办学项目的协议续签,推进中法合作办学项目办学资质延期工作。化学化工学院与英国曼切斯特大学联合设立的环境与化工过程集成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共建粒子过程模拟实验室。推进学校首个非独立法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意设计学院的申报(2022年已获批)。

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线上国际课程项目建设,开辟学生国际化培养新渠道。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等国外著名大学或国际组织合作,为学生提供线上国际课程项目9项,全年有105名学生参加线上国际课程项目。此外,有8名学生赴美国、英国、德国和瑞典参加线下硕博双学位、本科双学位及学分互认项目。

服务“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探索推进与“一带一路”高校开展“反向2+2(前两年在国外高校学习,后两年在我校学习,颁发中外两校学位)项目合作探讨,持续开拓涉外办学的渠道和路径。学校成为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理事单位、中国-中东欧国家高校联合会和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成员。

(七)紧密对接重大发展战略,开拓协同办学格局

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共享科技成果资源,精准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需求,形成常态化的科技成果发布机制。学校职务科技成果转化31项,合同金额达1,600余万元。4,373名毕业生投身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占毕业生总数75.2%

积极服务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主动对接“五个中心”建设,聚焦交通运输类一流学科专业群、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峰学科和人工智能+医药交叉学科,启动新一轮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服务上海文化之都建设,协同完成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技能博览会中国馆文案设计。圆满完成第四届进博会志愿服务,在志愿者中成立临时党团组织,118名志愿者服务总时长达1万余小时。

大力拓展协同发展格局。与松江区、金山区、台州市等开展产学合作交流,探索校地合作新模式。与上海计算技术研究所、招商银行、建设银行、上海征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与上海微电子集团、上海中小企业行业协会、上海市工商联、上港集团、上海外高桥、上海申通地铁等大型企业单位开展产业合作交流会,扎实开展对口援建,深入援建喀什大学等11所高校。

(八)完善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质量完成《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工作,明确9项主要任务、13项重点工程、55项核心指标,构建完成“1+13+17”学校发展规划体系。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围绕教师分类评价改革、科研评价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学生五育素养评价改革等关键点制定任务清单,明确6个专项行动、22项任务事项和55个任务,有序推进改革进程。

加强资源使用效益加快信息化进程,150个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深化内控体系建设,实现报销智能填单、智能稽核、智能记账。对全校房屋资源的权属、用途进行排摸、整理,进一步优化房屋资源的配置、使用、维修、处置利用等分类管理机制。深化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升级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化平台,年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预约1,600收取测试费用123,525元。

优化校园育人环境。获批“国家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授牌(国家机管局、国家发改委、财政部颁发),完成“上海市能效领跑者”荣誉称号创建工作全力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松江、长宁校区获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优秀校区称号长宁校区获评“上海市节水型学校”荣誉称号荣获“上海市全民义务植树40周年十佳案例”荣誉称号。

做好民生实事工程。持续推进“师生健康饮水工程”、“校园公共卫生保障优化工程”等项目,建设完成湿垃圾回收利用系统、智慧远程集中控制管理模块、节能灯具更换改造,推出减脂餐、校园服务保障统战工作联合活动计划等日常服务师生项目。教委专项资金支持完成新能源充电桩光伏电瓶车充电桩加装等项目,有效提升师生员工的“三感”指数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一年,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我们经受了疫情的考验,全体师生员工克服了种种困难,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向全体学生和校友,向广大离退休老领导、老同志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在新形势下,我们也须看到学校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一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治理理念、治理结构等还不能完全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治理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人才培养方面,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需加快构建,合作教育模式需加强探索;三是学科布局和科研能力方面,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创新的融合度有待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及对区域重点产业发展领域的支撑能力有待增强;四是师资队伍方面,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师资国际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五是办学资源方面,资源筹措来源单一,集聚社会资源办学的需求强烈等。今年以及整个“十四五”期间我们将持续探索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实现学校更高质量发展。


二、2022年行政工作的主要任务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和市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今年也是学校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的收官之年,同时也是申报博士学位授权单位的关键之年

2022年学校党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向改革要动力,以改革激活力,坚定不移推动学校事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确保关键改革有新突破、内涵发展有新高度

一、深化治理体系改革,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

1.推动系统性教育综合改革。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根据市两委要求编制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任务,坚持统筹推进、先破后立,落实刚性要求。在党委领导下优化职能部处设置结构,进一步厘清职责功能;加强分类指导,优化调整教学科研单位布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加快建设学科特色加强“十四五”规划重点任务督查,聚焦“十四五”规划主要任务和年度核心指标加强督查,明确责任主体推进各项任务落地落实。持续推进地高大项目,围绕高水平地方大学培育项目二期建设目标,统筹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对外开放提质增效、体制机制和保障体系建设等,全面提升办学质量。深化教育评价改革,贯彻落实国家教育评价改革市教育分类评价改革精神,研究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做好校校比较和校本研究,保持定量指标的持续提升,定性指标的提质增效久久为功破五唯力争成为市教育评价改革试点校完成“章程”修订,进一步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充分发挥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作用,调动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学校发展。

2.深入实施“三大战略”。深化人才强校战略,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加强职称制度建设,规范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以及专业技术岗位(晋级)聘任工作的二级单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加大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的引培力度,充分利用市人才揽蓄计划等,引进和培育一批中青年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推进教师分类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完善教师工资收入保障和分配机制。加强国际化战略,实施高水平地方大学对外开放提质增效方案,引进国际一流人才和教育资源,建立--团队三级学校国际化发展和2+1+X”学院国际合作模式,系统推进国际化和教育对外开放;全力做好我校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国际创意设计学院的建设工作,稳步推进上海新工业大学的筹建工作;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及涉外办学工作,争取“未来技术技能与人文交流人才国际训练基地”落地,推进学校与中科院曼谷创新合作中心、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三方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等;积极推进全英语授课专业建设和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认证,持续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和规模。深化特色发展战略,加强与松江区的合作力度,推进各学院与松江区委办局、街镇园区的战略合作,深化与松江“六大重点”产业的对接,创新产学研用模式;加快国家大学科技园松江园区建设;利用高水平应用型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卓越工程教育联盟等平台资源,服务长三角教育一体化;深化对口支援工作,推进与对口学校师资队伍的合作和教学科研交流。

二、加快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3.优化“大思政”育人格局。构建“三全育人”生态圈,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制机制,推进示范学院、试点学院项目建设,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平台建设,探索重塑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合理高效的思政工作测评指标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政课程群建设,着力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建设水平,持续加强“交通中国”等品牌课程建设,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施“大思政课”建设行动,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全面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打造示范课程,选树示范名师,全面改造完善“易班”体系,发挥理论课堂、网络课堂、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综合效用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发挥心理育人、资助育人作用,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推进“重点学院、重点学科、重点课程”建设,深化完善5G+ICLASS思政课课堂,推进5G+德育大数据实验室、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治理现代化研究院建设。

4.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加大一流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力度,力争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3个(获批6个)、上海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6个(获批13个),统筹做好第三批国家一流课程的申报。深化产学合作教育,紧密对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认证、新工科实践项目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战略等各项要求,传承与创新学校合作教育特色,多部门协同形成合作教育新方案,强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成效。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标新一轮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质量文化建设,完善校级相关制度,推进二级学院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考分离考试改革,推进数理、机汽、外国语、马院、化工学院的课程实施教考分离,建设教考分离云阅卷系统,完善教考分离管理流程。推进招生改革,做好招生新政策应对方案,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加强大类招生试点,夯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招生宣传力度。

5.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分类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根据学术型和专业学位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要求,以国家战略、社会重大需求、区域经济发展以及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为切入点,进一步优化调整课程体系结构。持续深化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探索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新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对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行业企业,探索产教融合育人新机制。优化质量控制和保障制度,紧抓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开题、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三、强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

6.快速推进申博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做好调研分析,理清当前申博重点问题,明确核心关键任务,科学设置内涵建设提升指标,推动相关部门尽快完成关键指标。统筹学校资源,以上海高校博士学位单位培育专项计划为抓手,加快推进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建设及机械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马克思主义2+1+1博士点建设工作,对照申请基本条件,拉长长板、补齐短板、筑牢底板,提升指标水平。打造比较优势,将申博重点建设学科分为Ⅰ类、Ⅱ类学科,同时建立优胜劣汰机制,集聚资源给予重点支持;凝练标志性成果,加快申报条件建设,锻造学科优势和竞争优势。

7.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持续优化学科学位点布局,聚焦国家和上海重大发展战略及产业转型升级需求谋划布局急需学科力争获批光学工程、药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积极申报能源动力、翻译等专业学位硕士点。加强学科学位点内涵建设,深入推进上海市材料Ⅲ类、艺术Ⅳ类高峰学科建设,制定科研成果分类评价办法,并开展年度自评;依托“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项目”,提升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的核心竞争力;利用上海市学位点培优专项,提升新增专业学位点的水平。做好学位点合格评估,建立校院两级评估与建设组织机构,完善学位授权点自评和学校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机制,组织教育部合格评估范围内的5个学位点做好年度自评。加强数据跟踪监测利用软科数据平台,做好校内学科数据跟踪监测;持续追踪我校ESI学科数据更新情况,形成分析报告,力争化学进入ESI1%学科(已达成)。

8.提升科研创新能力。探索有组织跨学科团队建设,聚焦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上海“3+6”主导产业,整合优势科研力量,重点加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跨学科创新团队建设,加快医药前沿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和新的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申报工作。加强国家级项目和奖项的组织申报,以学科为牵引,探索新的科研管理机制,汇集校内外人才、团队、平台等资源,形成申报合力,争取国家级重要项目和奖项有新的突破。加强承接重大横向科研项目的能力,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扶持社会需求方向的研究,发挥国家级人才团队的引领作用,整合多方资源,提升协同攻关能力,争取在500万元以上重大横向科研项目承接上有新的突破。加强智库建设,深化哲学社会科学管理,推动经管类、文学类、艺术类等高质量发展,强化现有智库和基地建设,提升决策服务水平。持续完善科研项目及经费管理相关制度,建立以信任为前提的科研管理机制,通过制定文件来释放政策红利,赋予广大教师更多自主权,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活力。

9.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召开科技产业大会,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重大战略项目,搭建合作平台。持续推动长三角地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深化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的合作交流,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持续推动校企、校地、校所合作共融,形成由点到面的新局面。建立校内科技成果孵化通道与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科技园和技术转移公司的平台优势,加强技术转移人员队伍建设,专职和兼职互相支撑,完善学校科技成果资源与区域产业需求线上、线下的对接机制。推进项目落地,进一步推进申通地铁、上港集团等现有合作项目转化落地。

四、推进资源管理改革,提高办学效益效能

10.持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全面梳理财务制度,推进财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面提升会计核算和预决算能力,利用报销机器人提高服务水平;完善预算及资金目标指标考核,切实提高预算执行率,加强专项资金监管和考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提高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规范化管理水平摸清资产使用和存量情况,强化国有资产集约化管理;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共享收费标准管理要求,深化使用效益的评价考核和开放共享管理机制建设;确保多校区资产规范划转,完成愚园路433号、聚奎街9号、新村路435号、遵义路50号的接收、征收补偿、划转、销账等工作,持续推进不动产确权补证工作。有效推进审计问题整改压实整改责任,完善信息共享、结果共用、重要事项共同实施、整改问责等共同落实的审计工作机制,推进审计工作信息化建设。开展投入产出绩效评价,对各二级单位十三五期间的主要投入产出进行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更加科学合理资源配置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一网通办”等校务体系构建,力争流程建设达到160个;加强数据治理与服务,初步实现基于数据中心融合平台的数据分析和挖掘等服务应用完善和拓宽学工、教务党建等系统功能。

11.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加强开源节流,开拓更多的资金渠道,争取内涵建设等专项经费和社会资金,努力通过增加拨款和预算调整保证教职工工资福利逐年增长以及重点项目的支出。拓展校友资源和社会资源,创新校友分支机构的组织联络形式,加强校友联络紧密度,加大活动招募,多渠道筹措捐赠经费。增强基金会资金保值增值意识,在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操作的基础上,探索安全投资渠道。加强非学历继续教育,推进继续教育管办分离,创建品牌培训项目,拓展政、校、企合作的培训市场,开拓专项培训市场。

五、加强校园综合治理改革,持续增强师生“三感”指数

12.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责任落实,将疫情防控纳入年终考核体系,各二级党组织(学院、部、中心)切实担负起疫情防控责任,优化完善疫情防控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具体责任人,确保学校各项疫情防控举措落到实处。压紧压实各级责任,严格落实“两点名两测温”“日报告零报告”等制度通过“校园码”等信息化手段提升常态化疫情防控能级,加强对二级单位的疫情防控督查,把各项防控任务和措施精准贯彻落实到位。完善疫情防控应急处置预案,加强应急演练,确保应急指挥体系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提升闭环管理、流调等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应急储备保障加强疫苗接种工作,完善疫苗接种信息系统,完整掌握全校师生的疫苗接种情况,摸清底数、精准动员、大力宣传、个性化服务,切实提高疫苗接种率,筑牢学校防疫安全屏障。

13.优化校园办公环境拓展办学空间,全力推进长宁校区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建设,有序推进“风雨操场工程”建设,力争本部三期工程—智能制造创新中心大楼、35KV站获得可研批复。优化教学和办公环境,完成松江校区体育馆修缮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等工作,完成“图文信息中心维修工程”、“教学楼维修工程(一期)”,力争长宁校区综合改造工程完成出库评审。聚焦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全力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上海市绿色学校”;接续推进节能项目,加强能源精细化管理。

14.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优化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细化安全管理制度,完善校院两级安全定期检查制度、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危险源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应急制度等程序性制度,高度关注危化品特种设备安全,加强对实验室基础安全设施的合理规划和配置。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完善网络安全监测预警体系,推进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加强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备案监管。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完善学校主副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做好学生伙食保供稳价工作。夯实治安防范,加强安全管控、案件协查、交通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加强基础工作队伍演练和业务培养,开展师生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营造平安校园环境。

15.切实推进民生建设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推进创新创业带动就业,持续开展“程就未来”就业大讲堂、“程就系列”就业典型人物和典型团队宣传活动,适时启动帮扶、援助计划,确保毕业生更加充分高质量就业。优化完善后勤保障服务定期召开“程园学生业委会会议”“服务质量提升座谈会”等,深入了解师生需求,完善后勤服务保障网格化管理方案。做好学生公寓热水器和开水机的更新安装、10KV开闭所乙线设备设施更新等;力争在宿舍区新建太阳能光伏车棚1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10个,缓解师生电瓶车充电难题;推出短驳车服务、医保政策宣讲进学院,持续优化各类管理服务。健全信访服务体系,压实信访工作责任,开展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推进突出信访矛盾化解。落实民生实事工程,切实解决师生“急难盼愁”问题,发现问题“即知即改、立知立改”。


各位代表: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让我们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市教委的工作部署,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守正出新、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克服新冠疫情的不利影响,更好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不断提升学校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早日建成一流的高水平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