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年前的今天,“变革过去、开辟未来”的以青年学生为主题的历史事件,使得“五四”从此变得不再寻常,从此成为落后和进步的、日暮穷途的和拥有未来的青年的分水岭,从此成为国贫民弱和国富民强的岔路口。在这个青年的节日里,校党委书记滕建勇老师和副校长孙培雷老师来到团学干部队伍中,参加了“与信仰对话”五四主题团日活动。活动由校团委书记朱蓓老师主持,校、院两级专职团干部、学生干部代表一同参加。
同学们围绕新形势下的共青团组织建设、舆论宣传、信息调研、干部队伍建设、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生会组织建设等话题展开了讨论,畅所欲言。滕书记和孙副校长也时不时地插话,谈人生,谈理想,分享自己从事团学工作的经验。
团委组织部副部长吴冰彦提出要把握团组织的根本属性,围绕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寻求活动形式和管理模式上的创新,凝聚支部力量、提升支部活力,让团员青年对团支部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依赖性。马梦佳介绍了团支书沙龙、“魅力团支书”评选、《团支部书记》电子刊物、干部领导力训练课程等培养团支书队伍的新举措。曹艺璇谈了完全学分制背景下的团建工作的新思路,采用园区团建、社团团建、网络团建等多形态团建措施实现组织全覆盖。团委宣传部副部长王鹏同学说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积极宣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她认为微信十分符合团组织宣传的需求,也符合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值得大力推广。管理学院分团委副书记张闵睿同学认为要用简单明了新颖有趣的形式对时政做好解读,传播正确的声音。滕书记坦言自己是微信“菜鸟”,但是每天都关注学生会的微信,“内容很丰富,很贴近学生,同学们应该会喜欢。”他说选宣传工作尤为重要,要用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凝聚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研究生会主席刘光磊指出了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二八”现象,多数同学“宅”在寝室,参与活动尤其是户外运动不多。一个“宅文化”引起在座很多学生干部的共鸣。调研部副部长李薇雯把调研的数据向校领导做了汇报,直言我校学生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所欠缺。校学生会副主席瞿傅冰说学生会比以往更加注重内容设计、形式创新和思想引领,鼓励同学“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倡导优良学风和健康生活。滕书记认为共青团工作的新形势要求高校团组织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他还讲述了自己担任团干部时举办活动的故事,指出学生会需要注重传承,持之以恒方能塑造品牌。
来自学院的学生干部代表也谈了各自的特色与品牌。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会主席介绍了多层次、模块化的学生干部培养模式;机械工程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徐云霞谈了在暑期在河南开展实践支教活动的体会;服装学院分团委副书记王佳云介绍了设立“学院时尚奖”的想法;材料工程学院分团委副书记范秋雪邀请校领导与学生代表共进午餐。两位校领导欣然答应,整场座谈会现场保持着轻松愉快的气氛。
在座谈的过程中,孙培雷副校长将自己担任湖南省学联主席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各位学生干部。他说:“学生会的能量是巨大的。”学生会要做好学生的代言人,既要担当应有的责任,也要具备担当责任的能力。他强调学生和老师都是学校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必须坚持做好调研,去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利用易班、微信等新媒体做好服务。
最后滕建勇书记发表讲话,向广大团员青年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回顾了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指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为共产党的诞生打下了思想的基础,如今我们正走在两个百年梦想的复兴之路上,纪念五四运动更加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历史不止一次证明,青年是推动社会潮流与进步的动力,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当代大学生正在经历一个最好的时代,不仅将见证中国梦的实现,更将亲手铸成中国梦。滕书记向我校青年朋友们提出三点希望。一是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伟大的抱负。理想承载着希望,蕴含着力量,青年学生要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格局,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理想成为一座灯塔,指引人生目标。二是要全面发展,有真才实学。“同学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同学学、向历史学。”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知识、素质、能力“三位一体”,只有全面发展并掌握真才实学才能担负起两个百年梦想主力军的重任。三是要勇于担当。青年要敢于引领社会风气、推动学校发展,每个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应该敢于担当,率先垂范,带动和影响周围同学,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滕书记向参加主题团日活动的团学干部们赠送书籍《曼德拉传》,勉励大家为了理想和信仰坚持不懈、奋斗不止。
本次座谈会极大地鼓舞了我校团员青年和团学骨干,将我校广大青年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朱蓓书记要求团学干部认真学习领会滕书记的要求,深入基层、融入青年,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对青年的感情做好团的各项工作。“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语,是因为青年之心海有理想导航。”青年应用最饱满的热情,把个人的梦想,同国家、民族发展的梦想有机结合起来,脚踏实地,把最灿烂的“青春梦”熔铸成“工程大梦”、“中国梦”的绚丽组成部分,让青春之歌唱响复兴之路。
责任编辑:宋婵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