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气工程学院:暑假成为科研“加油站”

发布者:党委宣传部(新闻办公室)、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发布时间:2020-08-26浏览次数:21

对于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的教师们来说,这是一个硕果累累的暑假:上海市首张5G校园专网在我校开通;宋万清教授3篇论文入选高被引论文,奚峥皓博士的论文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级研修班的学员,就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上海市肺科医院、云赛智联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头脑风暴,破解技术的痛点与难点。同时,学院还提前启动了2021年科学技术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暑假成为不折不扣的科研“加油站”。

打通学科上升通道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龙头,视其为持续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要素。暑假期间,学院精准对接国家战略,以“智能感知与控制为主线,将不同方向进行聚焦,集中打造优势力量,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宋万清教授的3ESI高被引论文,均在相应领域提出了创新性的理论,得到学术界的关注,如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Multi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and Quantum-Behaved Partial Swarm Optimization for Bearing Degradation Forecasting》于20201月发表于《COMPLEXITY》第2020卷,该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应用随机模型“分数阶布朗运动”并通过量子粒子群对模型的参数优化实现轴承退化的寿命预测;另一篇作为第一作者的高被引论文《Multifractional Brownian Motion and Quantum-Behaved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 for Short Term Power Load Forecasting: An Integrated Approach》于20203月发表于《ENERGY》第194卷,该论文创新性地提出应用随机模型“分数阶布朗运动”进行短期电力负荷预测,实现电网电能优化配置,提高电网节能。



奚峥皓博士在工业信息领域国际顶级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上,发表题为“Facial Expression Recognition of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by Parallel Neural Networks Combining Texture Features”的最新研究成果,该文章将人脸面部纹理特征共现矩阵与由卷积神经网络、残差神经网络、胶囊神经网络构成的并行神经网络结合,提出了一种解决实际应用中提高人脸识别成果率的新方法。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的人脸识别准确度达到98.14%,且鲁棒性和识别率较现有其他算法更优。

近三年,学院SCI论文数量翻倍,质量不断提升。继2018年学院首次出现ESI全球TOP0.1%热点论文、20193篇论文被ESI收录后,2020年至今,又有5篇高质量论文被高被引检索,另有2篇研究成果在工程技术大类一区Top期刊发表。这些高水平成果的取得,表明了学院学科与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增强行业领导能力

暑假期间,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的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高级研修班一行40人赴电子电气工程学院调研交流。方志军院长分别从人工智能的基础简介、前沿技术和应用场景以及5G+人工智能等方面介绍了相关领域的发展思路,特别是学院近期在人脸识别、车辆识别、行为识别和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的重要实践案例。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以及西安理工大学等十余所国内知名高校的学员,对学院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给予高度肯定。



学院始终坚持“国际一流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知名企业”的办学模式,以国际前沿发展眼光,有效对接经济社会重大需求,深化服务能力,获得了一定的行业认同与社会影响力。在智能制造领域,服务智能制造企业,填补多项技术空白,与华虹集团、华润江中、振华重工等大型制造企业的合作维度不断扩展。在智慧医疗领域,继与长征医院、中山医院等各项研究成果得到充分肯定后,今年,又与复旦眼耳鼻喉科医院签订合作协议,与上海市肺科医院联合申报科委人工智能科技支撑专项。在信息领域,继与上海联通联合打造全国首个5G高校后,近日,完成了首个5G-MEC校园专网建设。此外,与科大讯飞、腾讯等大型企业的合作也正稳步推进。

在此过程中,学院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深入挖掘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开展系统研究,进而申报了多类重大、重点课题。目前作为参与单位,立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走出了一条科学研究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道路,一步步奠定了自己的行业中的影响力。

自然基金申报全面启动

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高度重视省部级奖项与国家级项目的申报工作,本着早部署早行动、重质量抓进度的原则,通过精心组织,层层发动,强化引导等措施,充分提高教师的申报积极性,并在团队与平台的建设上体现支撑作用,全力推进两项工作的扎实开展。今年暑假中期,学院就启动了2021年科学技术奖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工作,还邀请同济大学何斌教授、华东理工大学顾幸生教授为申报教师作报告并进行具体指导。会上,方志军院长对两位专家的指导表示感谢,同时希望申报教师们早规划、早准备,抓住每一次与专家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争取在新一轮的申报中取得成功。



学院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科学技术奖申报为抓手,组建有竞争力的科研团队,在“大平台、大项目、大奖项的目标实现上形成合力。近期,学院还成立首届学术委员会,由中国工程院士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周傲英教授担任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9个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进一步以此为契机,形成人才新高地,实现新突破。

紧紧围绕一流学院建设目标,聚焦“十四五建设规划、“全国党建标杆院系与“科技创新计划,内修于心,外练于行,扎实开展科研工作,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服务力,在学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力争走出一条一流学院建设的卓越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