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者:发布时间:2009-12-14浏览次数:233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1.指导思想
我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现代化建设大局,主动融入科教兴市主战略,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以发展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不断推进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力和社会贡献力。
2.办学定位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
办学层次和规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继续办好高等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十一五”期间学校全日制学生每年招生规模保持在4500人左右,到2010年全日制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5000人左右,专科生2600人左右,研究生400人左右。继续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000人左右。
办学模式和特色: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以产学研究紧密结合和产学合作教育为办学特色,以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为目标,培养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战略目标
我校“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战略总目标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以内涵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以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为契机,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增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以体制改革为抓手,深化综合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
4.战略框架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上海高等教育要建设若干所一流大学和特色大学,教育部要求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现代化特色大学,未来的五年是我校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关键时期,学校将围绕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实施六项工程,具体目标是: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引领工程。要积极培育体现时代特征、教育特点、“工程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以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重点,凝炼和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和发展大学文化,形成“工程大”的核心价值观和教育品牌。要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形成体现大学文化的现代大学教育制度。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五年内要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的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要拥有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20名,能肩负起科研教学重任的中青年学术骨干50名。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一流教学水平的教学名师20名。围绕上海市重点建设学科,组建5个科研能力强,能够承接重大科研项目的创新型学术团队。
——教育质量创优工程。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高度重视教学工作,充分认识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狠抓教学质量,才能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要依据“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强化教学管理规范,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使学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处于全国同类高校前列。
——产学研战略联盟拓展工程。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载体,以“轨道交通工程”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对接轨道交通产业的重点学科群,着力推进对接创意产业的创意学科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社会保障”学科为重点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高质量地完成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建设,高标准建成5个上海市重点学科、2个教育高地和7个校级重点学科。争取建设1~2个国家重点学科。调整和优化学校的科研结构、规模,形成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综合竞争力处于上海同类高校前列。
——产学合作教育创新工程。进一步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通过模式完善、机制创新、内涵深化、总量控制,丰富产学合作教育内涵,提升产学合作教育质量,进一步增强产学合作教育指导中心的管理、服务、评估功能。2010年参加产学合作教育的学生达到全校学生的60%,形成特色鲜明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保持产学合作教育在全国高校中的领先地位。
——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工程。集中力量将八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研发中心和“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示范性”的实验实训中心,构建与完善现代工业工程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整体素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和创新能力,努力使之成为上海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实验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

“十一五”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筑人才新高地
“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建设工程,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积极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继续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校园氛围。
1.继续深化人事体制改革。积极推动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完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引进、集聚和培养机制。进一步深化分配制度的改革,完善动态管理和考核制度,坚持分配和贡献相结合,不断加大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教学、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形成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工作环境,鼓励优秀人才多出成果。进一步完善校特聘岗位制度,按照“学科贡献重大、团队效应突出、引领作用显著”的要求,培育学科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在学科建设、创新团队建设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学术造诣高深的专家学者,建立人才建设专项基金,解决引进人才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使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之中。从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聘请一批专家来校任教、组建一支掌握高新技术、了解新兴产业和学科发展前沿的兼职教学科研队伍。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良好的人才成长、工作环境。
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围绕人才强校目标,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到2010年,教师和非教师职工比达到6:4,专任教师达到1000人以上,当量师生比达到1:16。
2010年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历的教师,要达到85%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达到30%以上,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达到4:5:1,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中正高级达到30%,具有“双师”教学能力的教师要达到教师总数的30%;要拥有20名以上国内外学术领域中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3.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积极选送优秀教师和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进修和担任访问学者,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不断提高教师和科研人员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十一五”期间,学校将每年拨出100万元建立教师业务专项培训基金。积极选送优秀中青年教师到企业政府机关挂职锻炼,培养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努力造就一批能追踪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趋势,熟悉相关企业情况,专业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骨干教师。
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完善青年教师的岗前培训和带教制度。学校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研团队和科研团队,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帮助青年教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
4.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建设。教育作为一项崇高的事业,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高超的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具备高尚的人格。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也是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要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来抓,以先进文化塑造师德、师风、师魂。学校对教师要提出明确的师德规范,每一位教师都要成为德育工作者。要努力从制度建设入手,完善学校师德考核评价体系,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要将富有成效的师德建设工作同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同解决广大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将师德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根据时代变化和我校改革发展的情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探求新的发展历程中师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构建我校师德建设工作新格局。
5.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战略目标对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出了迫切要求。要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要求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改善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注意吸收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充实学校管理干部队伍。要选拔责任心强、爱岗敬业的员工充实管理岗位,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要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增强管理人员为学生和教师,为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意识,提高管理人员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能力。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努力造就一支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和管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效精干的管理干部队伍。
(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
“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抓手,完善学校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1.集中力量建设好一批重点学科。“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对接上海先进制造业,重点建设“轨道交通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汽车)”、“航空运输工程”等与交通运输产业相关的重点学科群;对接上海现代服务业,重点建设“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等与创意产业相关的创意产业学科群;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建设,重点建设“社会保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相关的学科。
“十一五”期间学校的重点学科建设布局结构是:
以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轨道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学校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合作为平台集中校内外的优势资源,发挥我校多学科优势,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合,参与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信号设备的国产化研发,使我校的“轨道交通工程”重点学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以创意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艺术设计”、“多媒体设计” 、“服装设计与工程”等创意学科建设,使之成为学校的优势学科。
以管理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市级重点学科建设,使“社会保障”学科建设水平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完成3个上海市教委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着力推进5个上海市重点学科和若干个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其中,5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要成为学校科技创新的研发中心;学术队伍的培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高地,总体建设目标要达到上海市领先水平。
重点学科建设要以创建学术团队为重点,组建一流的学科梯队。以争取重大攻关项目为突破口,提升学科梯队的科技创新能力。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在建设好“社会保障”重点学科基础上,再建设1~2个校级重点学科,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加强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研究。要在整合学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资源基础上,筹建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推动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十一五”期间,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与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上海航空公司和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合作,加大“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运输学院” 和“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的建设力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要依据上海城市轨道交通“十一五”和中远期发展规划,以上海高校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建设的契机,推动学校与上海地铁运营有限公司的产学研战略向纵深发展,使“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成为亮点。“十一五”期间,各个学院都要本着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全方位、宽领域、多渠道地开展产学研合作,巩固已有的合作项目,积极拓展新的合作项目。每个学院都要新建立2个以上产学研合作项目。市级重点学科都要建立产学研合作研发中心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十一五”末期,要建成5个重点研发中心,5个重点产学研基地,产学研合作项目经费要占学校横向研发经费的30%。
要进一步加强与城区合作,瞄准上海各个城区产业定位和产业特色,积极推动城区、校区、科技园区的三区联动发展。要推进与长宁区政府合作,进一步建设好上海多媒体产业园区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与松江区政府合作,开发IT产业和服装产业;加大与金山区政府合作力度,积极推进大化工的中心实验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强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和人民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合作,深化上海社会保障问题研究。要筹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使之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基地。
3.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深化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改革,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构建科研项目、学科人才、产学研基地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体系。通过科研政策导向,调整学校的科研结构、规模,不断提高科研投入和产出比,使科研经费投入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大科研出成果、上水平的奖励力度,激励全校的教学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集激励、约束、规范于一体的良好的科研环境。强化科研管理,管理方式要从过程管理向目标管理转变,实施科研项目组长负责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学科创新团队建设是形成创新体系的关键,要以建设创新团队为重点,选拔学科带头人,集聚人才资源,组建学科梯队。
4.提高科研综合竞争力。“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发展要坚持“稳定数量,提升质量”原则,2010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要达到1亿元,其中研发经费要达到5000万元 。2006年学校承担横向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达到1000万元,2007年达到1500万元。2010年达到5000万元。“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发表核心论文和三大检索论文,每年增加10%,专利授权数、科研获奖等主要科研指标处于上海同类高校前列。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要出一批高质量的论著和高水平的科研论文。“十一五”期间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10项、市级(包括教委重点项目)科研项目立项数每年增加10%~15%,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奖5~10项,争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哲学社会科学奖的突破。
5.建立和健全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2006年我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社会保障”、“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成为我校首批独立招生硕士点。要在总结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车辆工程”硕士研究生经验的基础上,健全研究生培养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教育体系。要加强和规范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管理工作。要认真做好“社会保障”、“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四个硕士学位专业的自主招生和培养工作。研究生培养要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到“十一五”末期全校争取达到10个硕士点,在校硕士研究生达到400人左右。远景规划逐步达到在校学生人数的5%左右。
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积极探索创新之路,要把我校的产学研办学特色嫁接到研究生培养中去,使我校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更强的专业实践能力。要探索我校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模式,积极申报我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要探索和大企业集团共建博士后流动站方案,争取建立校企合作的博士后流动站。
(三)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十一五”期间,学校要继续将教学工作置于学校中心地位,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要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促进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使我校的教学质量处于上海同类高校前列。
1.全力以赴做好迎评促建工作。2006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将对我校开展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教学评估是我校一项重要的教育质量建设工程,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投入到“迎评促建”工作中去。全校各个部门都要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和教学评估优秀等级标准的要求,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核、教学实践等各个教学环节的操作程序,确保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各项教学建设,确保按时、优质完成各项建设项目。认真、仔细、扎实地做好迎接教学评估的每一项工作,以评促建,以建创优。
2.进一步加强教学“五大”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是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加大教学“五大”建设的投入,设立一批重点建设项目,获得一批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专项建设成果。在推进教学专项建设的同时,着力加强“艺术设计”、“物流管理”两个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将努力建成在国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科教育高地。
专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依据上海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把握好人才培养的适需性和前瞻性,及时做好专业调整、改造和更新。到2010年,学校调整和新增专业15~20个,使学校专业及专业方向总数达到60个左右,形成以“工科为主,定位合理、应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框架体系。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着力建设好相关的本科专业,以形成特色鲜明的系列专业,并且强调以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建设,通过专业建设促进学科建设,形成学科和专业建设的良性互动,推动专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我校要建成特色专业8~10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专业1~2个。 
课程建设:“十一五”期间继续推进校、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建成100门校级精品课程,在此基础上,建设8~10门市级精品课程,建设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要通过精品课程的建设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工作,促进课程建设总体水平的提高。同时,开设100门文理结合,富有特色,受学生欢迎的公共选修课。
教材建设:完善教材选用制度,优先选用特色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和国外优质教材。提倡和鼓励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教学需求编写高质量的各类教材,“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与市级优秀教材,以及特色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出版100本以上特色教材。
实验室建设:要不断增加实验室装备的投入,到2010年,建成1~2个市级重点实验教学中心,15~20个校级重点教学实验室,加强教学实验室管理,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要鼓励教师通过网络上互动开展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开发100个具有我校特色的CAI教学课件,全校必修课应用多媒体课件的课时达到30%以上。提倡和鼓励开展双语教学,特别是信息技术、金融、法律等双语授课课程比例应达到10%以上。
3.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学校围绕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构建现代实践教学体系。要对基础实验、专业实验进行全面改造,逐步将验证性实验改造成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实验。通过现代制造技术基础实习、先进制造技术实习,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工程操作技能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及设备的使用技能,通过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践知识、实验方法和各种实验手段;通过专业综合实验,使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能力,获得创新实践训练。“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建设100门“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示范性”的实验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实验课程总数的比例大于80%。
4.完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要求,建立起目标明确、教学环节质量标准规范、信息收集整理分析完整、评估方法科学、信息反馈及时、调控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通过对教学过程的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一步健全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形成一套符合现代高等学校教学规律,又适应我校教学实际的科学管理体系。
(四)创新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形成产学合作教育品牌
产学合作教育是学校在二十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形成的传统特色。“十一五”期间,学校要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指导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实现“三大”创新,“八大”转变。推进产学合作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创新。
产学合作教育要在总结我校产学合作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深化产学合作教育理论研究,总结产学合作教育规律。要将产学合作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塑造;产学合作教育与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产学合作教育与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使产学合作教育成为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要进一步完善创新产学合作教育运作模式,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产学合作教育过程控制。要建立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使之成为全国产学合作教育的评估标准。
要推动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创新,使产学合作教育适应现代大学生的特点,适应现代大学教育的特征。推动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一系列转变,在发展方式上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在课程安排上实现单一性向多样性转变;在运作形式上实现集中安排向集中和分散相统一转变;在工作安置上实现自主择业向安排合作教育基地转变;在管理人员配置上实现学院配置向全校优化配置转变;在交流视野上实现国内交流向国际交流转变;在考核方式上实现单纯指标考核向综合评估转变;在管理模式上实现一般指导向综合系统管理转变。通过产学合作教育模式“八大”转变,不断丰富我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的内涵。到2010年要在巩固现有1000多家产学合作教育单位的基础上,签约合作教育基地达到300家,参加产学合作教育学生数达到全校学生总数的60%。
(五)拓宽国际交流新领域,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是嫁接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1.拓宽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世界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与我校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嫁接、整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外合作办学规模。2010年学校本科专业将有1/4专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中外合作交流。每个学院要建立1~2个高水平、有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1~2个嫁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验室建设项目。适时组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国际交流学院,进一步加强中外合作的交流力度,规范管理程序,优化管理模式,加强队伍建设, 增强管理能力,提高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水平。继续办好我校每年一届的国际教育论坛,不断提升教育论坛的国际声誉。
2.加强师资队伍国际交流。进一步加大我校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的支持力度。“十一五”期间学校要选送100名教师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培训、高访和攻读研究生学位。鼓励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使校内的学术骨干能始终与国外著名高校保持学术交流,动态地追踪国际上同类学科发展水平,从而提升我校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积极引进外籍教授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要不断扩大国外教授和专家来我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数,“十一五”期间,学校邀请的外籍教师、客座教授或专家每年递增,逐步达到每年100名左右。通过与国外教授和专家交流与合作,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高。
3.扩大我校大学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开展我校大学生与国外大学之间的交流,培养我校大学生的国际视野。“十一五”期间,学校每年参与国际交流的学生达到100名左右。每年接收国外大学生进行3~6个月的学分学习或实践训练。开发与国外交流学校学分互认项目。
加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继续办好汉语短期特色班教学,“十一五”期间汉语进修生人数将每年递增10%。加强“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增加特色课程,以满足留学生的学习需要。
(六)强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全员育人的办学理念。要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自强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要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新形势,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内容和途径的创新,真正做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
进一步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贯彻落实教育部2005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方案,积极做好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政治理论课程要切实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充分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大学生关注的热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使大学生真正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要在全体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的责任意识,集成校内德育资源,充分发挥德育资源在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全体教师都要树立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要在管理干部和服务人员中强化“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育人”的观念,认真做好“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努力创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开设好形势政策教育、“校长论坛”、“书记论坛”、“学生与校领导零距离座谈”、“教授论坛”等系列讲座,充分利用网络开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2.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着力推进三个方面的素质教育:一是思想素质教育。坚持做到“四个统一”: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二是人文素质教育。学校要整合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开设100门人文、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选修课程,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增进大学生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人生境界。三是创新素质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新尝试。同时,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校将着力推进和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要求每位大学生围绕六个素质拓展板块,依据十大指标,参与实践锻炼。要建立大学生实践项目超市,为大学生提供舞台、基地、平台。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等方面的校园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使校园文化生活更加生动、扎实、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氛围。建立大学生创新基地(创新中心)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机会和平台。健全学校帮困助学工作制度,形成多渠道、多形式的帮困体系。加强勤工助学工作,增设勤工助学岗位,校内勤工助学岗位达到学生总数的10%,促进帮困助学工作“输血” 功能向“造血” 功能转换。
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重要素质之一,要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较脆弱的特点,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做好危机干预。建设好学校心理健康咨询室,做好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档工作,形成校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学院心理健康辅导员队伍、学生心理协会“三级工作网络”体系。
身体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学校体育教学应以“全民健身计划”为指导,“健康第一”为目标,以《大学生体质测试标准》为考核指标。并结合我校实际,建立特色鲜明的体育教学新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手段、内容安排、场地确保各个方面,锤炼学生的体格、意志和品德。培养学生会健体、能审美、重科学、有特长,真正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本着“高进、明责、严管、精育、优出”的原则,完善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生辅导员培养和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不断优化辅导员队伍结构,逐步提高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健全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制度。在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切实关心辅导员,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合作教育为途径,加强毕业、就业、创业教育,构建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采取有力措施,帮助毕业生增强适应就业市场竞争的能力。要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强统筹和协调力度,确保学校未来五年内,毕业生就业率继续保持在95%以上。
(七)做大做强继续教育,努力办好高等职业教育
继续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十一五”期间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照上海建设学习型城市和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整合学校和各个学院的继续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我校继续教育功能。按照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高职学院和高级技师学院建设。
1.扩大继续教育规模,规范管理、提高质量。继续教育要主动融入上海国民教育和终生教育体系中去,以建立现代继续教育中心为目标,形成校内校外结合,层次规格多样,规模效益显著,办学特色鲜明的继续教育体系。办学模式要做到脱产、业余并举;逐步做到以本科教育为主,2010年学历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6000人。专业设置要适应市场需求,重点发展汽车、航空、轨道交通、计算机、机电一体化、管理、艺术等专业。自学考试规模要努力保持每年10000人次以上,积极拓展新的自学考试专业,做到本、专科层次齐全。要坚持课程改革与职业资格考试有机结合,大力拓展职业培训项目,职业培训规模达到每年5000人次以上。加强继续教育的规范管理,健全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课堂教学、课程考试、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各个教学环节,确保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建设特色鲜明的高职学院。高职学院要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在校学生规模要达到2000人左右,每年中高级技能培训人数达到3000人左右。要结合上海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加强重点专业建设、拓展职后培训功能、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学历结构,2010年不仅要拥有更多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而且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要达到60%。加强实验实训装备建设,重点建设工程材料实验室、机电工程实验室、制造工程实验室,2007年实验室建设各项指标达到教育部教学评估要求。2010年11个高职专业要建成22个校外产学合作实训基地。
3.积极探索高级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高级技师学院是学校实施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的重要平台。在坚持依托产业办学的基础上,主动嫁接国内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探索高级技师学院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努力将高级技师学院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示范型职业教育基地。
(八)努力营造富有时代特征、教育特点、“工程大”特色的校园文化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是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富有成效的校园文化建设,培育体现“工程大”特色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1.把握舆论导向,坚定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师生的战略任务,巩固全校师生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武装大学生头脑,使每一位学生具备理想信念之魂、民族精神之根、开拓创新之才。
2.提升文明素质,构建和谐校园。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校园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结合我校实际,深入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要紧紧围绕服务科教兴市战略和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把“树魂立根”作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把弘扬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实现网络化覆盖、网格化分工、主体化推进、个性化发展。坚持把爱校、荣校,增强师生的自信和荣誉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促进校园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思想保证,以及和谐的校园氛围,争取成为高校系统精神文明免检单位,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而团结奋斗。
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抓好全校师生员工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拓展体育教学第二课堂,发挥学校工会、学生体育社团的作用,以体育促健康;以体育出友谊;以体育出交流;以体育出文化;以体育出精神;以体育出文明。增强师生健康,增进师生友谊,为师生业余生活添彩,为校园文化生活增色。进一步加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水平运动队具有增强学校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的功能。男篮保持上海领先的优势,力争进入全国8强。女篮达到上海市高校前二名水平,积极打造出一支为学校树形象、创品牌的“先锋队”。 
3.构建“学术生态”,搭建成才平台。浓郁的学术氛围,是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生态氧吧”,更是大学文化的显著特征。坚持不懈地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邀请专家教授、社会名流、大师、学者来我校讲学;坚持不懈地借助各类社会团体的支持,建立各种以学术活动为主旨的80个学生社团。推动专业渗透、理工结合、文理通融,举办科技创新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学术节、科技节、读书节,形成有助于学生成才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活跃的校园环境氛围,提升校园文化的学术含量。
4.强化网络管理,推进阵地建设。互联网是信息社会的媒介,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双刃剑”的作用,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新阵地。针对虚拟空间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花大力气取得主控权,建立网络管理工作办公室,完善学校网络管理的规章制度。集中力量建设好若干个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网站和网页,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用积极、正确、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
5.美化环境建设,重视人文环境。加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寓意深刻、有审美价值的校园景观建设。展现学校历史、文化和时代特征,传递学校精神风貌、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营造充满活力、催人奋进、高尚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编撰校史,建立校史陈列馆,使之成为学校精神薪火代传、继往开来的源头宝藏,成为师生爱校荣校的基地。成立校友会,搭建校友人脉网络。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建设和提升学校社会声誉中的作用。
(九)优化全校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功能布局
“十一五”期间,学校将以推进内涵建设为重点,优化配置全校的教学科研资源,集中物力、财力,为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建设、特色专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1.积极拓宽学校筹资渠道。“十一五”期间,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不仅要积极争取政府主渠道投入,更要借助于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进行融资,争取获得更大的财力支持。要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和诚信建设,进一步规范核算,提升财务等级和保持良好的预算信用等级。要进一步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教育成本核算,严格执行资金使用管理规定,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筹措、调度、使用资金,努力降低运行成本。要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力度,维护资产的完整、合理配置和运行,最大限度地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使其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同时,要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生活水平,完善学校的福利和保障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
2.积极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为了适应知识激增、科技迅猛发展和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需要。“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要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在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方面:要继续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基础服务,使校园网络运行做到“高速、大量、安全、稳定”,以适应不断增长的应用需求。在信息化建设的软件方面:通过建设和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科研工作管理系统等八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核心数据集约化、管理过程网络化、服务资源信息化。
不断提高综合应用水平。加强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辅与学生交流互动信息渠道。做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过程信息化。加强信息技术普及培训和技术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处理信息的技术水平与运用能力。培养信息技术开发研究队伍,建设产学研培训园地,提高学校在项目建设中的主导能力。
3.建设现代化的图文信息中心。图书馆要创造优质的服务和管理,达到上海同类高校先进水平。到2010年图书馆的纸质图书馆藏量要达到150万册、期刊3600种。在“十一五”期间,图书馆电子资源达到中文数据库15个,外文数据库30个,电子图书30万册,电子期刊1万种以上,涵盖我校各个学科、专业,基本满足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同时,要积极为全校的教学和科研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咨询服务,初步构建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体系。
4.高水平地建设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将八万平方米的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成为现代化、开放式公共实验实训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是“十一五”期间我校的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也是我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学校将确保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的资金投入,五年内将投入2亿元资金总量,用于现代工业工程中心的实验实训和科技创新基地的装备建设,使现代工业工程中心拥有一流的装备。积极探索新的合作方法,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源参与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设要在健全各专业基础学科实验室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与“城市轨道交通”、“能源科学与工程”、“现代汽车运用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社会保障”、“应用化学”市级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实验室。要使重点学科实验室水平达到上海高校中的先进水平。同时,“十一五”期间,努力建成1~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要构建和完善现代工业工程中心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将现代工业工程中心建成上海市一流的现代化、开放式公共实验实训中心和科技创新基地。
5.全面规划校区功能定位。“十一五”期间,要完成松江新校区三期工程的建设,全面实现松江校区规划目标。要围绕学校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奋斗目标,规划仙霞路校区、新村路校区、逸仙路校区、天山路校区的功能定位,依据功能定位要求对原有的建筑和设施进行局部调整和改造,2007年前完成全校校园布局调整。
(十)强化学校规范管理,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十一五”期间,要围绕管理规范、高效,决策科学、民主,深化学校行政、教学、科研管理机关的体制改革,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执政能力。
1.提高依法治校和依法行政能力。学校各级管理部门要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各级行政管理机关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行政能力,增强法制意识。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全面提高学校管理的依法行政水平。要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规范各类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提高规范化管理水平。要推进教育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建立强有力的行政指挥体系、高效运转的服务体系、执法公平的诚信体系,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行政管理机关。
2.加强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建设。健全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按照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要求,继续完善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坚持和完善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坚持学校的重大决策都要通过民主决策程序。充分发挥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各类委员会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众团体的作用,建立和健全领导、专家、群众相结合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体制和机制。加强学校上下的沟通和了解,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深化体制改革,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制度创新是促进学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动力,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学校要以《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文件为指导,通过体制创新,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构建现代大学制度。通过政策导向,进一步完善两级学院办学的管理体制,激发学院办学的活力。转变机关管理职能,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进一步调动机关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教育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管理队伍。
4.构建稳定安全的长效机制。要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强化稳定工作的多级责任制。在学校深化改革、推进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学校各级管理部门都要建立确保稳定的保障机制。在实施重大工作时,要制定好预案。要加强治安、消防工作,继续落实安全生产三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岗位安全自觉性,强化执行安全规章制度,严防各类重大事故的发生,确保学校发展的平安稳定。
学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都要自觉适应学校发展的新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总揽全局的能力,破解难题的能力,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改善领导方式、决策制度和工作制度。提高思想素质、领导水平和领导能力,责任明确、团结一致、遵纪守法、廉洁自律。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而努力奋斗。

五、全力以赴做好“十一五”开局工作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的开局年,也是教育部将对我校实施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之年。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学校发展,以科教兴市主战略推动学校发展,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特色大学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抓聚焦、抓落实、抓突破,凝聚力量,推进发展,保持学校发展的良好势头,夯实基础,扎扎实实推进内涵建设,为“十一五”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学校重点工作的预期目标是:
——力争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取得优异成绩。全校各个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高质量地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一切准备工作,努力争取在今年11月教育部专家组对我校进行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取得优秀成绩。
——全面推进重点学科建设。以对接先进制造业的“轨道交通工程”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对接现代服务业的创意学科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和提升重点学科建设水平。
——着力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扩大产学研战略联盟,初步构建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和机制,全面提升学校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贡献能级。
——建立和健全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进一步规范“车辆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管理工作,积极做好2007年我校4个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的招生、培养工作。积极探索体现我校办学特色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新模式。
——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教师的引进和培训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组建创新科技团队,着力管理、教学、科研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勤奋、求是、创新、奉献”的校训,塑造优良的校风、学风、教风,培育学校的校园文化。
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在教学工作方面:重点实施教学质量创优工程。全体教职员工要明确职责,全员参与,密切配合,通力合作,按照教育部提出的“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对照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全力以赴做好迎接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教学专项建设和各类支撑材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尤其是要做好新专业的建设工作,积极推动现代工业工程中心等各项教学实验实训建设项目。继续推进学校、上海市、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积极组织市级精品课程的申报工作; 2006年力争完成校级精品课程30门,向上海市推荐10门,并争取有较大的突破。
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推进产学研战略联盟向纵深发展。着力推进上海市教委高水平特色发展项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工程”项目建设,巩固和扩大与上海地铁运营公司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加强与松江地区多层面的社会经济合作,并拓展与长宁区、金山区的合作。着重抓好重大横向项目的突破,尤其要重视联合企业集团,共同申请“上海市产学研联盟攻关项目”。着力推进5个市级重点学科建设和2个教育高地建设。完成上海市教委3个重点培育学科建设的鉴定工作。加强重点学科的创新团队建设,完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选拔、考核制度。建立和健全我校硕士研究生管理制度,制定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导师选拔等管理条例,努力做好2007年我校4个硕士研究生点的独立招生的前期工作,积极探索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创新之路,把我校的产学研办学特色嫁接到研究生培养中去,使我校培养的研究生具有更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在科研工作方面: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科研发展势头,以学校产学研合作和发展为平台,整合学校各学科的力量。通过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科技创新能力。2006年科研总经费要达到5000万左右,专利授权数要达到30项左右。要组织好国家和上海市重大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好各类科研奖的申报工作,争取获得若干项市级以上的科研成果奖。努力促进横向项目总量的增长,获得重大项目6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在横向项目中的比重要达到20%~30%,横向科研经费达到1000万元左右。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着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通过采取多种方式培养和引进具有领军能力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积极探索人事代理制度,形成多样化的用工模式。完善教师队伍固定编制和流动编制并行的管理办法。提高教师队伍中的博士研究生的比例,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努力打造一支既有理论基础,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完善学校助教的带教制度,帮助青年教师提高教学工作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在学校资源配置方面:着力推进现代工业工程中心装备建设。今年要完成8000万装备的投资,初步建成具有示范效应的研发中心和“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示范性”的实验实训中心和现代化、开放式实验实训基地和科技创新基地。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实践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真正发挥实验、实训、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性人才过程的重要作用。
积极做好学校的布局结构调整的工作,做好松江校区三期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启动工作。进一步完善各个校区的布局结构规划调整。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探索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加强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积极营造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努力促进校园文明和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形成积极进取、充满和谐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培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激励全校师生员工为创建现代化特色大学的战略目标而团结奋斗。

 




主题词: 十一五规划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09-12-14 印发